秋风送爽,丰收的喜悦如同涟漪般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水面上荡漾开来。伴随着“金秋第一网”的起捞,鲜活肥美的鲈鱼、虹鳟以及南美白对虾等优质水产品跃出水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这些新鲜捕获的鱼虾不仅保障了市场供应,更为千家万户的餐桌增添了一份“鲜美选择”。
近年来,榆中县充分的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渔业产业体系优化调整,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渔业种质创新、绿色养殖、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协同发展,统筹渔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全方位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
榆中县境内有黄河干流及宛川河、官川河、洮河三大水系。丰富的水系资源、四季分明的气候,为榆中县渔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榆中县青城镇黄河段的水利工程项目普泽渠不但能用于引水灌溉,还具有极佳的观赏性,在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83年,青城乡农民王庭璇在自己承包的盐碱地里开挖鱼塘养鱼,取得了成功。1986年,王庭璇成立了榆中县渔业工作站,同年成立了榆中县青城乡渔业工作站。之后,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榆中县渔业开始蓬勃发展。
“今年5月、6月,合作社分两批共引进62万尾虾苗,同时建设了生物净化循环系统,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平保持正常,虾长得快,发病率低。9月,虾陆续上市,因为肉质鲜嫩、口感鲜甜,吸引了许多新客户和老客户前来采购。”榆中县城关镇丁官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丁法兵说。今年是该合作社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第二年,第一年试养就获得成功。今年,丁官营村推行“1+1+N”发展模式,预计年产南美白对虾1万斤以上,产值约5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榆中县渔业总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长,各类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其中,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传统养殖品种产量稳定上升,同时,引进的加州鲈、虹鳟鱼、锦鲤等优质品种也获得了良好效益。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2257.25亩,主要分布在青城、新营、甘草等乡镇,今年全县水产品产量预计达到250吨。
在榆中县榆兴农庄的一个养殖大棚内,主播刘志俊正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销售活动。他身边是各式各样的观赏鱼,这中间还包括锦鲤、长尾狮子以及丹凤等品种。刘志俊细致地向屏幕前的观众介绍着每一种观赏鱼的特点与养护知识。
2014年,刘志俊从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怀揣着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热爱与梦想,先后前往上海和成都等地深入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刘志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将传统养殖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榆中县的高效养殖模式。2021年,刘志俊返乡创业,注册成立榆中鱼乐水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中鱼乐公司”),在榆兴农庄承租一座设施大棚,开始养殖并销售观赏鱼。
观赏鱼的成功养殖增强了刘志俊的信心。去年,刘志俊决定逐步扩大自己的养殖业务,在榆中县马坡乡马莲滩村尝试开展虹鳟的孵化和鱼苗培育,去年10月初,养殖体重为6克的三倍体虹鳟2000尾,已安全越冬,长势良好,目前体重达到550克。今年,刘志俊新建养殖池12个,均单独配套循环水生态净化池,并引进了35万粒三倍体虹鳟发眼卵,这些卵经过用尽心思挑选,具有很高的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刘志俊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严控水质、温度和光照等重要的条件,保证了发眼卵的顺利孵化,孵化成活率在90%以上。目前这批鱼苗规格达每尾20克以上,体型健硕,已全部预约销售。
刘志俊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养殖实力,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参与高质量水产品生产。在他的带领下,周边农户开始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今年,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城关镇分豁岔村决定新建虹鳟养殖场,以丰富村里的产业体系。经过多方考察与比较,最终决定从刘志俊的养殖场采购优质鱼苗。
面对良好的发展前途,刘志俊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拓展经营事物的规模,并满足市场需求,榆中鱼乐公司已在城关镇周前村开工建设2座现代化日光温室,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这一举措不仅仅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榆中鱼乐公司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品种养殖向多元化水产养殖转型的目标,为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无独有偶,位于新营镇黄坪村的甘肃衔山牧歌养殖有限公司主营鲑鳟鱼养殖,现有长方形流水池塘12个,养殖面积达1556平方米;甘肃湍涛渔业家庭农牧场利用甘草店镇咸水岔村塘坝的天然水体投放鲤鱼苗20万尾,通过设置围网、采取了自动投饵机投喂全价人工颗粒饲料,开展鲤鱼高密度精养,去年捕捞商品鱼1万公斤以上。以上例子不仅为榆中县的渔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人才振兴工作。许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和农民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习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随着这些项目的持续发展,预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机会涌现,逐步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榆中青城五良养殖场(以下简称“五良养殖场”),“荷鱼共养”“鱼稻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不仅实现了自然景观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更展现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荷花根系能净化水质,为鱼提供更为清洁的生活环境;鱼的排泄物则成为荷花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
与此同时,“鱼稻共生”模式也在五良养殖场得到了广泛应用。水稻田里放养的鱼苗,不仅仅可以帮助稻田清除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而且鱼在稻田中的活动还能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和养分的释放,有助于水稻的健康生长。在收获季节,这里既能产出大米,又能捕捞到鲜活肥美的鱼,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今年,五良养殖场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刘哲合作,实施设施渔业项目,建设加州鲈反季节内循环孵化车间,计划今年10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该项目将通过设施渔业建设,突破自然条件,经过控制水温,达到加州鲈鱼反季节孵化的目的。
“今年种植水稻100亩,预计亩产量1200斤以上,稻鱼混养产出鱼种1000斤;种植莲藕36亩,每亩产出莲藕1吨,目前藕的价格是每斤2元,整体收入非常可观。”五良养殖场负责人张远斯介绍。“荷鱼共养”“鱼稻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还为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游客在观赏田园风光时,还能了解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技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养殖模式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良性循环,使乡村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榆中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金海林表示,榆中县将积极争取项目,快速推进老旧池塘的现代化改造,稳固并提升经济鱼类的养殖规模。同时,全力发展设施渔业,持续开展空塘治理和撂荒盐碱地的改良工作,积极发展稻田养鱼。通过这一些措施,提高优质水产品的养殖比例,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提升水产养殖的整体效益,推动全县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