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近期,上海唯一“直达”黄浦江的 “董家渡花桥”正式通行。桥面打造出浪漫的“空中花园”,超高颜值被誉为“上海最美人行天桥”。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利用方寸之地打造“公园城市”,立体绿化功不可没。那么,上海有哪些成功的“空中花园”案例,立体绿化是如何“见缝插绿”,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启程去探寻城市中的“绿野仙踪”吧。
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国王为王后打造“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成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这就是已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第五立面”。它是一种利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立面进行的绿化形式。根据立面位置不同,主要有四种类型:屋顶绿化(空中花园),垂直绿化(绿墙、花墙),沿口绿化(用于高架和天桥沿口),以及棚架绿化。
我国的超大型城市多面临城市用地紧张,绿地水平空间急剧减少等难题。立体绿化便成了针对这一难题的那味“良药”:不仅能增加城市绿量,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而且能改善热岛效应,降低城市粉尘、噪音的伤害,此外,还能丰富城市绿化空间结构层次,达到“抬头见绿、开窗闻香”的奇妙效果。
上海在立体绿化方面已有十几年的探索经验,在2007年出台的《上海市绿化条例》便提出鼓励发展立体绿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的上海随处可见立体绿化,不仅数量多、绿量大,在形式上也愈加丰富,实现了生态与美学的兼顾。
街头巷尾、屋顶外墙,从学校、医院到高架、天桥,慢慢的变多的“绿墙”“花墙”“花带”出现在上海城区,还有那些“颜值欠佳”的体育场围网、公共厕所、工地围墙、停车库……纷纷披上了“绿衣”和“花衣”,也开始“靓”起来。
立体绿化为城市带来的神奇魔力被政府和市民看在眼里,已成为上海打造“花园城市”“生态之城”的重要抓手和宝贵经验。为持续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上海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新增立体绿化200公顷。据相关部门统计,2022年上海的立体绿化总量达到550万平方米以上,2023年的目标为40公顷,未来会有更多的立体绿化悄然出现在市民身边,装点人们的生活。
在上海城区,慢慢的变多的屋顶和墙面绿了起来,其中不乏令人赞叹和神往的设计,成为上海立体绿化的代表之作,下面就由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下吧。
坐落于苏州河畔的天安千树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这座形态新奇的绿色梯状建筑由民族工业旧厂房改建而来,设计师用400个露台和1000多颗树木打造出一座悬浮森林,在建筑上逐层升高的立体绿化,消除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也丰富了苏州河畔的城市景观。
天安千树至今仍引发诸多讨论,其巨量的维护成本便是争议之一。天安千树的后期维护和保养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每年仅植物的养护费用就高达6000万元之巨,可谓“不计成本”。如今,天安千树二期正在建设中,小树苗已经种植就位,其后续的运维保障如何完成,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绿之丘曾是一片被时代废弃了10余年的烟厂仓库,经过改造已成为杨浦滨江段最出彩的建筑,也成为利用立体绿化完成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
绿之丘在建筑的各个方位覆土种上绿植,布置狼尾巴草、鸡爪槭、丛生朴树、攀爬类植物等作物,形成一个小小的森林园,结合建筑中的旋转楼梯,每一个角度都有别样的景观效果,还能随着季节更迭展示迷人的色彩变化。从空中俯瞰,宛如一个巨大的“空中花园”。
打卡过上海的“空中花园”,能够准确的看出上海在立体绿化方面已多有建树,但立体绿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政策制定、植物选择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长期的探索和持续的创新,才能逐渐完备发展,助力“花园城市”的打造。
下面小编就综合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的立体绿化建设,结合新加坡先进的立体绿化发展经验,浅提以下几条规划建议:
制定可持续的城市立体绿化方案,结合城市自然、人文环境出台具有本地特色的绿化规划方案。例如,“花城”广州城区有大量的高架桥和人行天桥,选择桥梁绿化作为立体绿化的重点,经过10余年努力,已建成长350公里的桥梁绿化,形成极具花城特色的城市空中绿廊花廊。
采用自动滴灌施肥技术、湿度感应预警系统等先进绿化技术,提升立体绿化科技含量。例如,重庆市鹅公岩大桥北桥头下11根桥梁立柱完成垂直绿化,采用自动高压灌溉技术,对植物自动进行浇水和施肥,发挥科技作用,解决了养护方便和养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提升立体绿化景观效果,考虑植物的生长高度、形态和颜色,达到美观和均衡,同时结合市民实际的需求,融合休闲等功能,提升实用性。例如,上海静安区消防恒丰中队大楼的屋顶绿化的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消防战士们执勤备战及驻扎生活的实际的需求,让消防战士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选定适宜的植物,优化植物配置和布局,优先选择耐旱、耐强光和耐污染的品种,定期养护和管理,例如修剪、浇水、施肥和防虫害等。例如,新加坡“门面”之一的滨海湾花园里的“超级树”选择了攀藤植物、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超过200种16万余植物,这些植物不少都是来自热带地区,它们重量轻、耐旱、易于维护,能适应新加坡当地气候。
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大城市陆续推出“生态之市”“花园城市”的转型发展目标。相信随进程的加快,立体绿化将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不仅助力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舒适与便利,把城市的“边角料”利用起来,让绿色铺满每一个角落,也让绿色与诗意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